抑郁症和SM,当旧污名上又添新污名的时候(3)

2017-02-23 9:22 来源:邪恶报 作者:佚名

为洗脱软弱愚钝的污名,也曾一度存在将抑郁症精英化的思维误区,将它描述为一种属于高学历高智商甚至高收入阶层的心理病。

这实际上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幸存者偏见”——能够在患病后用清晰的语言进行分享的人,多半具有较高学历;而能够负担持续治疗、保持病情稳定而得以恢复到能够分享体验的人,则通常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结果导致出来发声的人都是获得过诊断,且从抑郁中幸存下来的人,造成一种患抑郁症的只有高学历高收入群体的印象。然而事实是,由于抑郁同负面生活事件的紧密联系,一些社会因素当然也会成为人们患上抑郁的重要因素,如贫穷,和社会孤立。抑郁在贫困人群中存在十分普遍,只是他们由于不具备心理卫生知识,对自己患病没有清晰的意识,也得不到及时确诊治疗,农村女性的高自杀率就是一个证据。我也常收到有抑郁困扰的人发来私信求助,最后的死结多半落在“缺钱”上。患病,被持续的不自信和悲观情绪困扰,因此社交能力受损,得不到朋友和家人的有效支持;接着是无法维持日常工作生活,不得不辞掉工作,或流落在一份接一份的短期工作中,收入得不到保证,没钱接受治疗持续吃药,又无法得到家人朋友的接济……贫穷和社会孤立在抑郁症患者身上结成一个死循环。不知多少抑郁症患者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精英化的抑郁症认知误区,无形中让人忽视甚至消极剥夺了贫穷、没有认知能力的人对抑郁的自查。

将抑郁症过度病理化的去污名思路,也一度导致“抑郁症只能吃药治疗”说的出现。

抑郁症确实伴有脑神经递质的变异,世界范围内对抑郁的治疗建议中,服药都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同时心理治疗(谈话、认知行为疗法等)也是抑郁症一个被广为承认的重要治疗方法,在目前的研究结果中,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在对抑郁症治疗的有效性上几乎是不相上下的。

抑郁症

抑郁症

热门专题